找到相关内容170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中学

    功德是什么  《长部.涅磐》中载佛陀在巴连弗城外教导居士们,持戒有五德成就: 1.得大名誉。 2.得有惭、有愧、正信、精进、多闻、正念、智慧之七圣法财宝。 3.持戒者在亲近僧团等清净人士住处时不会羞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34353371.html
  • 略论佛教的荣辱观

    整洁庄严的服饰,如《佛遗教经》说:“惭耻之服,于诸庄严,最为第一。惭如铁钩,能制人非法,是故常当惭愧,无得暂替。若离惭耻,则失诸功德。有愧之人,则有善法;若无愧者,与诸禽兽无相异也。”  由此可见,荣辱...

    陈星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0160154.html
  • 商榷文史,考镜源流——与宗舜法师论学术批评

    商榷文史,考镜源流——与宗舜法师论学术批评  上次我写了篇评介宗舜法师的短文,就发短信邀请法师有空的时候来看一下。法师果然看了,并且回了邮件。邮件的主要内容是:黄征先生道席:先生博客上的文章已经拜读,对先生的奖掖,我实在感到有愧!近些年之所以能在敦煌佛教文献研究上有一点收获,其实是沾了略微熟悉佛教文献的光。加之我没有评职称、统计“成果”、申请研究课题等等压力,基本上是想做才做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...

    黄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3761047.html
  • 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

    ldquo;大智论”序,以伸作者之意,贫道闻怀大非小褚所容,汲深非短绖所测,披省之日,有愧高命!又体赢多疾,触事有废,不复属意已来。其日亦久,缘告之重,辄粗缀所怀。至于研究之美,当复寄诸...

    蔡惠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5063740.html
  • 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所藏《碛砂藏》

    也。帝观东坛佛像并此《四十二章》烧不能坏,但见五色神光,天雨宝花,天乐自振,叹未曾有。帝共群臣称悦。太傅张衍语诸道士曰:既试无验,可就佛法。其道士褚、费等深有愧恧,皆气而死,余有吕惠通等六百二十人皆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62765350.html
  • 《阿含经》上的“道”

    ,杂阿含三四六经、一二四二经,增一阿含三九品第一经等可列出由分别善恶起,至涅槃之道次第:善人→有惭有愧→不放逸→亲近善知识→恭敬顺语为善知识→乐见贤圣→乐闻正法→不求人短→熏习耳识界观→法义→受持法→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5667416.html
  • 道坚法师谈佛教慈善之反思(凤凰卫视专访)

    正宗,中国最早的基金会都比西方早一千多年,应该说条件是非常优越的。  我们做慈善事业以老祖宗的身份出现,要是我们做不好的话,有愧于我们的佛教和我们的释迦摩尼佛了,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要做的是,进一步明确它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971164.html
  • 宏意法师:促进和谐是佛教的特质

    条件的“自性善”。因为信需要有条件配合才是善,所以信心中一定要具有无贪、无、无痴、有惭、有愧等素质,才算是净信,否则信心也可发展为不善的动力。 三、佛教的净土是直下的 ...

    宏 意 ( 美国德州玉佛寺住持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3773274.html
  • 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——天台宗的意识万花筒

    现代心理学中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。心病还要心药医,对那些失意的、得意的、心理失调的、患有各种心理暗疾的人,若能帮助他们在这个一念之中“圆融”起来,将会得到莫大的效益。如那些所作所为有愧于天理人心、惶惶不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5373727.html
  • 要真信佛,真念佛!

    等过患。是故贪受生、死二法。复次迦叶。如婆罗门幼稚童子,为饥所逼。见人粪中有庵罗果,即便取之。有智见已,呵责之言。汝婆罗门,种姓清净。何故取是粪中秽果?童子闻已,赧然有愧。即答之言:我实不食,为欲洗净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5575754.html